医政管理

新生儿奶瓶再处理,绝非您想象的那样简单!

来源 :   2022-11-17  点击次数 : 1946  

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远高于其他成人,主要原因在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据统计,新生儿死亡中有20%是由医院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对新生患儿的预后极为不利,严重影响到新生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新生儿住院期间,奶瓶喂养是最为频繁的护理操作,使用后的奶瓶、奶嘴沾满了油脂、蛋白质等非水溶性物质,若清洗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也有相关报道指出,奶瓶再处理不合格会导致新生儿腹泻、鹅口疮或者手足口病。因此,新生儿奶瓶的清洗消毒绝对是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小编与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如何给宝宝提供一份安全的奶瓶。

 

建章立制

新生儿科应制定奶瓶再处理管理制度及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内容主要包括专人管理、岗前培训、使用后预处理、清洗消毒步骤、洗消效果检测及储存等相关内容;如果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洗消,则还应包含回收及配送等相关工作要求。

 

敲黑板1:回收奶具的容器与盛放清洁消毒后奶具的容器应严格区分,回收转运工具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干燥,存放备用。

 

专区处置

新生儿奶瓶、奶嘴属于餐具类,不同于复用医疗器械,禁止与污染器械在同一区域进行再处理,需要设置专用处置区(包括专用回收台及专用清洗池),防止交叉感染。

 

专用清洗剂

新生儿配方奶或者母乳中大部分成分为水、油脂及蛋白质等,这些成分为非水溶性物质,只使用流动水去冲洗,会导致清洗不彻底,进而导致消毒失败,增加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且奶瓶、奶嘴属于餐具,所以使用的洗涤剂应符合GB149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洗涤剂》。建议开始选择碱性洗涤剂,可以很好的去除油脂、蛋白质等物质,最后再用酸性洗涤剂中和,达到无残留的目的。

 

专用清洗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奶瓶口螺纹处、奶嘴座螺纹处、奶嘴含接部内面等部位仅仅冲洗很难去除污染物,需使用专用的布巾、奶瓶刷及奶嘴刷等专用清洗用具,清洗用具应每天清洗消毒。

 

敲黑板2:具有明确或疑似传染病,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以及梅毒、HIV等可经母婴传播的传染病,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等需接触隔离的新生儿宜使用一次性奶瓶。如使用复用奶具,使用后的奶瓶和奶嘴应采用专用袋或专用盒密闭盛放,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密闭回收单独处理。

 

清洗三部曲

首先将奶瓶与奶嘴座分开,将剩余奶液倒入清洗区的下水道,奶瓶、奶嘴分别用流动水冲洗。第二步使用温水和餐具洗涤剂浸泡5分钟(或按产品说明书),专用布巾及奶刷有效清洗,清除奶瓶里面的奶垢;用奶嘴刷清除奶嘴上的奶渍及污垢,然后冲洗奶孔。第三步用流动水冲洗奶瓶及奶嘴内外壁至少两遍,冲刷奶瓶、奶嘴时应注意仔细刷洗奶瓶口螺纹处、奶嘴座螺纹处、奶嘴含接部内面,每个奶瓶内壁要有独立的水柱进行冲刷,奶瓶外部要有全覆盖的流动水冲刷,且奶嘴螺纹处及奶嘴含接部内外均使用全覆盖的流动水冲刷,刷洗至无肉眼可见污染物为止。

 

敲黑板3:使用后奶瓶、奶嘴不应放回奶液配制、奶液分装区域,不应敞开放置在病室内,剩余奶液不应直接倒入病室及配奶区域的下水道,而应直接倒入清洗区的下水道。

敲黑板4: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每天对奶具清洗消毒间的环境、物体表面、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包括清洗用具)等进行清洁与消毒,及时完善消毒记录。

 

干燥要到位

清洗后的奶瓶、奶嘴、奶嘴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则应干燥后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压力蒸压力蒸汽灭菌;消毒后需干燥的奶瓶、奶嘴首选干燥设备,不应自然干燥,打包台需铺设无菌治疗巾,按时更换。

 

清洗消毒效果监测三大“法宝”

目测检测法:采用目测法,对每个奶瓶、奶嘴进行检查,奶瓶、奶嘴表面内部应清洁,无污渍即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奶瓶清洗后分别用专用ATP式子在奶瓶内侧面、奶瓶口螺纹处、奶嘴座螺纹处、奶嘴含接部内面及奶嘴含部取样,取样后将拭子放入生物荧光测试管中,折断阀芯,快速挤下裂解液和荧光素酶,小幅度震荡5s后用手持式ATP检测仪测定相对光单位值(RLU),读取并记录数据,根据说明书推荐数值判定是否合格。

微生物培养监测法:消毒后的奶瓶、奶嘴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后的奶瓶、奶嘴每月检测一次;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奶瓶、奶嘴等奶具相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微生物结果判定:消毒后奶瓶、奶嘴的微生物指标为20cfu/件,且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为合格;灭菌后的奶瓶、奶嘴无细菌生长为合格。

 

新生儿奶瓶再处理绝非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必要时需要灭菌。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技术活,关系患儿健康,心系患儿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淮北矿工总医院  备案号: 皖ICP备07005847号-1  技术支持:普众互联
访问人数:93802724    管理员登陆

皖公网安备 34060002020053号